以高质量发展,促高质量就业
——来自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线的调研报告
川观新闻记者 张萍 唐伟荐 付真卿 江芸涵 刘春华 钟帆 肖雨杨 黄潇
5月15日,宜宾学院临港校区,原本宁静的校园骤然“升温”,人来人往,一派繁忙。
当天,四川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宜宾专场招聘会在这里举行,省内220余家优质企业组团,带来了4400余个工作岗位。这也是今年以来宜宾大学城举办的规格最高、岗位最优的一次校园招聘。
火爆的招聘会现场背后,是今年全省预计将达到62.81万人的高校毕业生总数,是总量和增量都再创历史新高的严峻就业形势。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情况更关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2022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专程来到宜宾学院,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即将迈出校园的莘莘学子殷切寄语。
时光荏苒,一年步履坚实。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四川如何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做出了哪些积极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依然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今年5月,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以宜宾学院所在地宜宾市、全国首个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的德阳市,以及全川聚集高校最多的成都市为样本,进学校、入机关、走社区、访企业,并结合书面调研、在线问卷等形式,对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开展深入调研。
调研重点:大学生就业,如何更好破局?
做实服务破难题
关注重点群体探索创新举措
进入毕业季,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一楼大厅的展板很“吸睛”:这里每天都在更新学院毕业生毕业落实去向率数据。
5月10日,调研组在这里看到,截至5月9日,该学院6738名应届毕业生中,已成功签约4973名。“我们(对就业形势)很乐观,但确实来之不易。”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负责人感慨道。
近年来,受国内国际一系列复杂因素影响,就业岗位不足,线下招聘会开展受限……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
如何更好破局?调研组在走访中发现,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联系百家企业”访企拓岗活动,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021年以来,学院书记校长带队走访企业120余家,累计拓展就业岗位7300余个。”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前不久我们到成都双流访企拓岗,又成功开发了15个就业岗位。”宜宾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一次访企拓岗,不但能争取到一定的就业岗位,更是成为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的契机,从长远角度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俯瞰宜宾学院临港校区。肖雨杨/摄
在普通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形势下,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帮扶对象的就业情况,更是备受关注。
5月8日中午,宜宾学院智能制造学部应届毕业生吴海琦,冒雨一路小跑跑向图书馆,继续他的毕业设计修改。今年毕业后,他将去深圳一家软件公司工作。
能找到这份工作殊为不易。吴海琦家庭条件不好,父亲在他初中时就因病去世了,更为艰难的是,吴海琦有先天听力障碍。“特别感谢学校,想办法帮我联系了好几家企业,还有老师一对一帮助我制作简历。”吴海琦说。
吴海琦只是过去一年来全省集中开展的困难毕业生“一人一策”帮扶计划的众多受益者之一。对于困难毕业生,学校、人社等相关部门都会优先联系推荐岗位,提供专业化职业指导。确实难以就业的,还能提供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
对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省集中开展了服务攻坚行动,对这类毕业生至少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机会。
在全省统一攻坚行动基础上,各地还另有创新。在成都,“成都户籍”和“学籍在蓉”的毕业生被分类精准识别,以便后续开展回访摸底、跟踪帮扶服务。德阳依托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了全省首家“见习学员之家”,将见习基地、见习学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无缝相连,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尽快提升综合素质。
调研组多地探访发现,就业政策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扩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
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王祎介绍,去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稳就业十五条”,通过盘活存量编制扩大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数量、提高国有企业招工人数、加大政府购买力度等方式,统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性岗位21.5万个。
“四川还有个特色,就是服务前移。”王祎介绍,四川打破了传统的人社、教育部门分别负责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和离校后分段工作模式,人社与教育、高校等环节通力合作,着力在“早”字上下功夫,通过送帮扶政策、送就业指导、送招聘信息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就业服务资源向校内延伸。
调研重点:大学生就业,如何抓早抓细?
提升能力打基础
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销对路”
5月10日下午,“重装之都”德阳,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的“产品研发试制中心”。
偌大的车间,迎来一群非常年轻的面孔,他们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东电现场工程师班”的学生。调研组来到这里时,该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师伍晓亮和东电集团最年轻的特级技师廖乾东,正在联合给学生授课,讲解水轮机活动导叶的生产制造原理。
同一天下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建造实训馆里也很热闹。这里模拟了一个智能化建筑工地的场景,学生正体验和实操着最先进的智能建造技术设备,比如无人机自动巡检、地面整平机器人等,按照设定规划路径进行全自动施工,这些都是大型建筑企业工地上正在使用或者即将投入使用的技术和设备。
5月10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学生进行砌砖实训操作。肖雨杨/摄
调研组走访发现,无论是把专业课开到企业车间里,还是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都在千方百计让课堂环境更加贴近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实实在在掌握职业技能。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销对路”至关重要。
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在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大力推动下,各高校探索“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招生和就业工作的“风向标”作用,着力专业布局和结构优化,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以西华大学为例,从2021年至今,学校一共停招了21个本科专业。
“不再谋求‘大而全’。”西华大学教务处负责人告诉调研组,学校对专业教育质量开展动态监测,及时调整淘汰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今年,西华大学新增“增材制造工程”专业,以填补3d打印人才方面的匮乏。
调研发现,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力度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就业形势的高校不在少数。四川大学立足招生、就业等形势,不断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控制专业规模,调减专业数量,提升专业品质;西南财经大学瞄准新兴战略行业需求,率先提出“新财经”理念,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大力培养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与经济管理学科等交叉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校企联合专业建设评价体系,实施“一年一小调、三年一大调”的专业内部诊断与改进措施……
优化专业结构谋长远很重要,但应届毕业生求职时的“临门一脚”同样关键。调研发现,各高校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也是未雨绸缪、有的放矢。
调研组在网上推出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全部4901名受访者中,有73.8%在校期间接受过职业生涯辅导,有48.5%接受过求职技能培训,有56.7%接受过实习岗位推荐。
在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平均每40名毕业生就有一名就业指导教师精细化指导。“学校从大一开始,就对我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从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到实习工作前的准备,每一节课都让我受益匪浅。”学院2023届学生胥成强说。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宿舍区设立就业政策和招聘专栏,开展就业指导进宿舍活动,建立“教师—楼长—室长”三级就业信息传达和反馈机制,还倡导寝室内已就业学生分享经验,发挥“同辈群体影响”作用。
5月10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材料检测中心内,2021级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学生在进行超声波检测实训。肖雨杨/摄
西华大学打造囊括学院书记、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hr、优秀校友等为主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就业师资队伍,形成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1 1”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调研重点:大学生就业,根本出路在哪?
转变观念谋长远
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
近一年来,虽然相关单位和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研发现,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依然面临诸多难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问题,是各地各高校反映的突出问题之一。
调研组本次收回的网络调查问卷中,对“毕业后的选择”这一问题,有32.83%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读研),5.35%选择考公考编,合计占比近4成。在对离校未就业学生的问卷中,有38.34%拟参加公招考试,21.38%准备考研,31.2%表示暂不考虑就业。
成都市人社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局2022年对接服务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谋求提升学历的比例达到15.91%,自愿暂不就业的达到12.4%。
“‘慢就业’现象变得越来越突出。”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所所长赵华文介绍,受市场经济和疫情影响,部分学生缺乏对专业、行业和自身的研判,盲目向往工作稳定的公务员、事业编等;还有部分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客观上存在逃避心理。
在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念方面,许多高校进行了探索努力。
在宜宾学院,每一名大一新生都会收到一份成长记录手册,帮助他们从进校起就开始合理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并将每学期32课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纳入学分考核。在西华大学,学校各学院针对毕业生重点群体专门召开“家长会”,与学生和亲属一起分析就业形势、行业特点、就业机会,以转变学生家庭的就业观念。
5月11日,西华大学招生与就业处生涯咨询室内,就业处老师崔青青(左二)为学生们提供就业指导。肖雨杨/摄
除了就业观念,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岗位的来源。据省内一些高校反映,过去一年来就业岗位数量总体不足和区域、行业不平衡,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直接压力源。
怎样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
宜宾三江新区的探索或许值得借鉴。3年前设立的三江新区先后招引落地朵唯、宁德时代、极米光电等龙头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实现经济总量连续保持20%以上增长。新型工业化联同起辐射带动的现代服务业,3年新增经营主体4.7万家,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
宜宾学院的毕业生刘梦,就是三江新区产业发展的受益人之一。随着当地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知识产权成为中小企业主关注的领域。2021年,看准机会的刘梦创办了一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目前已吸纳12名成员加入,团队成员全都是宜宾本地高校毕业生。
5月9日,宜宾学院临港校区经管学部专职辅导员童娟正在为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肖雨杨/摄
“产业是吸纳就业的基础,就业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唐永这样形容产业与就业的关系,“从长远看,只有推动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唐永认为,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半导体、芯片、高端装备等中高端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其发展本身会提供大量高质量就业机会。同时,在其带动下的现代服务业更是成为促进就业创业的主要力量。
“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的逻辑,在调研组前往的其他地方同样得到印证。
西华大学是全国在川招生最多的高校,超过70%的毕业生在四川就业。而四川近年来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优势产业,都是该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
“我们的学生超过80%都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就业。”调研组在德阳期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透露了一个好消息,近期一家高端制造企业将在德阳布局,双方正洽谈校企合作办学。“下一步,我们的学生就业又将多一个去处。”
保就业就是保民生,稳经济就是稳就业。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这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坚实保障。随着高校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断转变,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寻找到另一个崭新的人生舞台。
来源: